(相关资料图)
“我国的乡村教师是全世界人数最多、身份和精神特质最为独特的群体。这个群体坚守奉献,使得广阔的乡村一直是国家建设各类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和输送基地。”日前,在由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西南大学组团主办、长江师范学院承办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,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表示,只有理解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、教育情怀,才能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。
乡村教师具有“教师”与“村民”双重身份,他们立足农村、服务农村,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,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着身份认同、与乡土社会日益疏离等危机。
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》指出,要厚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,引导乡村教师通晓乡情民意以及充分融入乡土文化,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,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,促进乡村文化振兴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让乡村教师真正融入乡村,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人物?
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雒焕国建议,引导乡村教师充分认识本土文化知识融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,引导教师走进乡村生活,激发其爱乡爱国的情感,合理地将优秀的本土文化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,为乡村文化提供服务。
长江师范学院西南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董静认为,应积极促进乡村教师教育的“在地化”变革,强化乡村教师在地化乡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,凸显乡村教师培养的特殊性,同时强化乡村教师对乡村地方性的认知,提高对乡村属性的认同,强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互动关系的建立,在互动过程中重塑乡村教育观。
“需要从当地人的视角进行思考,哪些机构、哪些人参与,用什么课程、采取什么制度做保障才能更好为乡村学校培养优秀的‘准教师’,并持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质量提升。”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茶世俊表示,可以将外部帮扶机构的资源有机融入当地培训体系。
针对面向乡村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,与会人员认为,师范院校应逐步转变“城市取向”的师范教育模式为“城乡共举”的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,激发更多师范生服务乡村教育的热情。
“一要整合课程内容,缓解专业‘窄口径’培养与岗位‘全方位’要求之难;二要安排入职考核,疏通毕业‘低门槛’与上岗‘高难度’之困。”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冉源懋说。
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刘飞则表示,“为面向乡村的师范生打下乡土文化精神底色,当成为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现实之思”。